一、包扎的基本要求 安全优先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,救护员做好个人防护(如戴手套),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。 若伤口有异物(如玻璃、金属),不可强行拔出,应固定异物后包扎。 清洁伤口 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(紧急时可用清洁饮用水)冲洗伤口,去除污物。 擦干周围皮肤,但不要直接擦拭伤口(避免加重损伤)。 覆盖敷料 使用无菌敷料(如纱布、创可贴)完全覆盖伤口,避免敷料与手部污染面接触。 若没有无菌敷料,可用干净布料替代(如折叠的手帕、衣物)。 包扎操作 力度适中:包扎需稳固但不可过紧,避免阻碍血液循环(检查远端肢体是否发紫、发凉或麻木)。 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(如从手指向手臂),促进静脉回流。 关节部位包扎需保持功能位(如手部半握拳、膝关节微屈)。 固定与松紧度 绷带末端用胶布或反折打结固定,避免结打在伤口或骨突处(如肘部、脚跟)。 包扎后检查远端动脉搏动(如桡动脉、足背动脉)或按压甲床观察毛细血管回流(苍白后2秒内恢复红润)。 二、不同伤口的包扎技巧 表浅小伤口 用创可贴或小纱布覆盖,螺旋形绷带包扎。 深或出血多的伤口 加压包扎:在敷料上加手掌均匀按压10分钟,再用绷带缠绕固定。若血液渗透,勿拆除原有敷料,直接加盖新敷料。 头部伤口 用三角巾或弹力网帽包扎,避免绷带滑脱;耳部或面部包扎需露出耳廓、眼睛和口鼻。 关节或肢体离断伤 用“8”字包扎法固定关节,离断肢体用无菌敷料包裹后放入防水袋,再置于冰上(避免直接接触冰块)。 烧伤/烫伤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,不可涂药膏、牙膏等,避免粘连伤口。 三、注意事项 避免污染:包扎过程中勿对着伤口咳嗽或说话。 定期检查:包扎后每15-30分钟检查血液循环,尤其对骨折或严重肿胀伤肢。 内脏脱出:用湿纱布覆盖,再用碗状物扣住后包扎,勿强行回纳。 开放性气胸:立即用保鲜膜或敷料封闭伤口,三边胶布固定(留一侧排气)。 心理安抚:操作时与伤者沟通,减轻其焦虑。 四、常见错误 包扎过紧导致肢体缺血。 使用胶布直接粘贴在皮肤过敏处。 忽略伤口异物或未彻底止血。 包扎后未记录时间(如止血带需标注使用时间)。 掌握正确的包扎技术能显著提升急救效果,建议通过专业培训(如红十字会,民安应急救援中心课程)进行实操练习。紧急情况下,若无法妥善处理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持续观察伤者状态。